大樓De Rotterdam,是「酷思」還是「酷斯拉」?

1
鹿特丹最新地標大樓 De Rotterdam,坐落在新馬士河(Nieuwe Maas)南岸,以著名的天鵝橋(Erasmus Bridge)與市中心連接著。( ©Ossip van Duivenbode 攝影)
北有 Taipei 101,現在鹿特丹也有 De Rotterdam,這一棟(其實某個角度看起來像三棟)荷蘭最新、最大、最密集的地標建物,自 1997 年開始籌劃、2009 年動工,歷經十幾年的光景、遭受兩次經濟危機的洗禮,終於在2013 年 11 月底正式啟用。如此重大建案當然要找來重量級事務所匹配,以荷蘭建築大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 )為首的OMA(Office Of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建築事務所便成了第一首選。雷姆・庫哈斯每每出手,必造成國際間的熱烈討論,這次 De Rotterdam 的誕生又帶來什麼樣的辯證?是具有遠見的建築「酷思」、還是建築怪獸「酷斯拉」?借此機會荷事生非不落人後,一起加入這個正熱的議題討論。

以當代之最建築擺脫鬼城封號

要討論建案就要先了解建「地」、要了解建地就要先知道建「區」,所以來講講大樓 De Rotterdam 坐落的地區Kop van Zuid。在十九、二十世紀期間,位於新馬士河南岸的 Kop van Zuid 曾是歐洲移民到美洲大陸的重要港口,船來人往、經濟繁榮。講到這裡就小小補充一下,大樓 De Rotterdam 就是以同名取自於其中一艘渡輪 De Rotterdam。
直到 80 年代港口外移、地區功能不再,Kop van Zuid 裡所有的碼頭、倉庫、建築全部荒廢,成了人們口中的鬼城,更在後方腹地留下大量廉價租屋、水手酒吧、性交易場所、廢棄鐵路等問題,是當時鹿特丹最惡名昭彰的地區、必除無疑的城市毒瘤。
不久之後的 90 年代,地方政府積極執行都市更新計劃,將 Kop van Zuid 這塊島型港口區改建為商業、娛樂中心,於是大樓開始林立、碼頭開始興建,咖啡館、餐館、劇院等娛樂產業進駐,連最俱歷史代表性的荷蘭美國航線辦公大樓 Wilhelminakade 也改建為設計旅店,並以「紐約(New York Hotel)」命名紀念。除此之外,1996 年開通的重要樞紐「天鵝橋(Erasmus Bridge)」,更滿足往來 Kop van Zuid 與市中心的交通需求。
在有了這些眾多建設之後還缺什麼呢?答案是:「地標」,以當代之最新、最大、最密集的實體建築 De Rotterdam,宣告 Kop van Zuid 成功脫胎換骨的城市新定位。
20140512_de_Rotterdam_01
經過都市更新計劃,目前 Kop van Zuid 脫胎換骨的樣貌。( ©Ossip van Duivenbode攝影)
垂直城市的永續發展
接下來談談主題大樓De Rotterdam。這棟大樓地基面積大約只有一個足球場大、高150公尺,但卻能有效地以 44 層樓提供 160,000 平方公尺的總使用面積(資料來源:Wikipidia,註 1),並以此宣稱歐洲最「大」、最「密集」的建築物。
結構外觀設計也另有用心,當 OMA 建築事事務所承接此案時,業主並沒有明確規範未來內部空間的使用目的,可能是商用、也可能是住宅,為保留所有的可能性,在結構設計上分為七大區塊:一個貫穿底部連接戶外的公共空間、六個向上錯位堆疊的空間。透過切割整體建築結構,不但提供未來各式發展的空間,在外觀上更呈現多元的變化性;時而見一棟建築、時而見三棟建築、又時而成一面牆;從不同的角度看De Rotterdam都有不同的風貌。
20140512_de_Rotterdam_02
20140512_de_Rotterdam_03
遠看、近看、換個角度看都有不同風貌的 De Rotterdadm。( ©Ossip van Duivenbode攝影)
另一位 OMA 建築事務所的重要成員 Ellen van Loon 指出:「從第一天開始,效益(Efficiency)就是設計概念的中心指標。」De Rotterdam 是個混合住宅、辦公室、商用、飯店、車庫空間的垂直城市(vertical city,註 2)。建築的高密度化與混合功能幾乎達到一天 24 小時全壘打的使用效益,例如:飯店旅客來去時間一定不同於辦公室裡的上班族;商用空間裡的消費者更是不同於公寓住宅裡的居民。
綜合以上三大特色:密度極大化、空間的可變性、功能的混合,產生建築使用效益的極致化,也代表 De Rotterdam的「耐用性(durability)」,進而達到永續性(sustainability)的發展可能。
鹿特丹地方新聞媒體RTV Rijnmond於De Rotterdam完工後,所做得簡單現場導覽,可以看到真實的內部結構與公寓住宅。
提到永續性,De Rotterdam 除了展現在整體的設計上,實質運用永續的材質、設備、系統當然也不在話下,造就裡頭的辦公室空間獲得 Greencalc A Label 最有效等級(註 3)。還不只如此,引用新馬士河水作為冷卻系統;就地自產綠色能源,就連節能電梯都能發電回饋;全面安裝節能照明系統,自動化日照控制和使用檢測;使用永續木材、節水型水龍頭和水箱等等。眾多細節考量就為嘗試營造出,一棟荷蘭最具永續發展性的高樓建築。
問題來了!De Rotterdam 是「酷思」還是「酷斯拉」?
一切看起來都太美好了,不知道為什麼,筆者腦子裡卻冒出ㄧ句「It’s too good to be true!?,真的有這麼好康嗎!?」(可能是最近台灣發生太多公民不服從事件,讓筆者疑心病重犯)又到了大栽問的時刻,那就讓我們好好來檢視 De Rotterdam 一番。
首先質疑的是:真的有必要再興建辦公大樓嗎?台夫特大學設計與政策教授 Wouter Vanstiphout 語帶批評地說:「該建築(De Rotterdam)是個憤世忌俗的產物,更是妄想成為偉大城市的殘酷紀念碑。」因為,就連阿姆斯特丹都忙著處理許多閒置辦公空間的問題,鹿特丹卻一廂情願認為:只要蓋更多的新建築,就會吸引更多人來使用,完全沒有考慮到對岸市中心已經有 30% 的辦公空間閒置著。興建大樓是否解決了問題,還是製造了更多的問題?
沒忘記建築裡的 240 戶公寓住宅吧!以同樣價格來做選擇,大部份的荷蘭人還是會購買傳統的房子(house)而不是公寓(apartment),要說服對戶外花園有偏執狂的荷蘭人,來買塊室內溫室玻璃屋,除了傍水的超級景觀外,可能還要提出更新引人的條件。再來,有誰家願意與辦公室比鄰相依(或許這對台灣人來說稀鬆平常,但絕不是荷蘭的常態),尤其有小孩的人家,更不喜歡家附近有來來往往眾多複雜的陌生人群。垂直城市中的住商混合概念,或許早已在許多人口密集的城市盛行,但適用於現在的鹿特丹嗎?
最後,有人認為,遠遠望去大量使用玻璃帷幕與鋼精的De Rotterdam,像冰山美人一樣矗立在河畔,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更有人形容它是荷蘭建築的「酷斯拉」;這些都是對現代大樓建築缺乏特色定位(identity)的反思寫照;甚至 Rem Koolhaas 在自己的書(Content, 2003)裡都有個章節叫「殺了摩天大樓 Kill the Skyscraper」,批評當時毫無新意、只求高度記錄的摩天大樓建造方法與應用。根據此論說,De Rotterdam 的誕生似乎對Rem Koolhaas 打了個臉,不是嗎?
註 1:509 公尺高的台北 101 提供 193,400 平方公尺的總使用面積。(資料來源:Wikipidia
註 2:根據聯合國指出,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都集中在都會區中,而且這比例將持續成長。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人口、興建越來越多的高樓建築,將成為必然的未來趨勢之一(已發生在香港、新加坡、紐約等地),城市不只是再以平面的軸向拓建,也會往垂直的高度發展,於是垂直城市(vertical city)理論形成,探討如何以更有效、永續的方式建造未來都會地區。
註 3:荷蘭用來衡量一建築或地區永續性的標準,請參考 GreenCalc 官網

 

參考資料
De Rotterdam官網
– KOP VAN ZUID & KATENDRECHT (Rotterdam INFO)
– OMA Completes De Rotterdam, Vertical City Complex (dezeen, 2013)
– De Rotterdam represents “a new ambition in architecture” says Rem Koolhaas (dezzen, 2013)
– De Rotterdam: Rem Koolhaas’ vertical city reaches highest point (OGV, 2012)
– Rem Koolhaas’s De Rotterdam: cut and paste architecture (The Guardian, 2013)

One Response

  1. Olivia Dung

    當初注意到de Rotterdam 這棟建築其實是因為同時間進行的建築工人攝影紀錄,那時候根本不知道庫哈斯先生是誰,只覺得荷蘭人厲害到一邊蓋建築,同時還藝術紀錄(行銷)鹿特丹的工人文化。
    http://www.buildingtherotterdam.com/

    de Rotterdam蓋好了也是聽到鹿特丹朋友說的,隨口問了幾個跑去看的人,他們跟作者的想法有相同之處,在歐洲經濟危機與荷蘭房地產的慘澹經營後,對於這麼酷斯拉式的摩登建築,大家都是以無言道盡心中話啊。

    回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