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從搖籃到搖籃(C2C)理念的芬洛市政廳(City Hall Venlo):親近自然與對人的關懷

運用從搖籃到搖籃理念(C2C)打造,並於2016年啟用的芬洛市政廳(City Hall Venlo)(圖片來源:Construction21 International)。
芬洛(Venlo)位於荷蘭東南部的林堡省(Limburg),是一個鄰近德國邊界的小鎮。雖然以人口和土地面積來說,芬洛只是個小城市,但就功能和意義而言,她卻大有來頭呢!由於地理位置恰到好處,芬洛是連結荷蘭與德國西部北萊茵-西發利亞省(Nordrhein-Westfalen)運輸的樞紐。根據全球物流業的龍頭之一:普洛斯(Prologis)於2016年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芬洛被認為是「歐洲最具吸引力的物流據點」,超過第二名,也是歐洲第一大港口的鹿特丹(Rotterdam)。
不過,由於物流業興盛和高速公路緊鄰城市,使得芬洛市民常有戶外和室內空氣品質不佳的困擾,為市民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同時,芬洛也和其他荷蘭城市一樣,得面臨天然資源稀缺以及能源轉型的挑戰。
在2007年前後,芬洛市府團隊萌生一個念頭:他們要打造一座「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C2C)的城市。同時,他們還想蓋出一棟實踐C2C理念,對人類、環境與經濟均友善的市政廳大樓:City Hall Venlo。這棟市政廳於2016年啟用後,在2017年先後贏得美國建築網站Architizer主辦的A+ Award獎,以及世界永續建築獎(WAN Sustainable Buildings Award 2017)殊榮。
究竟這號稱「全球第一座從搖籃到搖籃的市政廳」有多厲害呢?與過往媒體報導不同的是,本文除了介紹芬洛市政廳的設計理念與商業模式,還將分享重點放在這棟大樓如何表現對人與環境的關懷。
 
芬洛市政廳東南側為停車場(左),一樓為供民眾洽公的空間(右)。(圖片來源:©陳亮宇攝影)

 

芬洛市政廳奉行哪些「從搖籃到搖籃」(C2C)理念?又如何實踐?
「光是少一點『壞』還不夠好!」(less bad is not good)
首先,在綠色話題上,即便當前人們已投入各種環保事業,像是垃圾減量和資源回收工作,芬洛團隊並不以此滿足。他們覺得:「光是少一點壞還不夠好」(less bad is not good),主張應更進一步地往「從搖籃到搖籃」(C2C)的目標前進。
「廢物即食物/資源」(waste is food/resource)
因而,就物質而言,人們應該盡可能發揮原料和產品功能,且使用完畢後不應就將其丟入垃圾桶使其生命終結,而是透過妥善處理,賦予其另一項循環的新生命,再次發揮價值。這個觀點,即應用了「廢物即食物/資源」(waste is food/resource)的C2C理念。
「材料銀行」:租用建材和零件的40年使用權
為了貫徹前兩項C2C哲學,芬洛市府團隊在規劃前期(2009到2011年)持續與外部廠商溝通,讓欲投標的事務所和廠商瞭解這個將跳脫傳統的計畫(註1)。該商業模式的創新點在於,整棟市政廳成為市政府、建商與建材供應商共同的「投資」。不同於傳統買家向廠商採購建材的作法,市府邀請廠商簽署一份40年的契約,當中記載各項材料使用年限、剩餘價值與買回價格,當40年後拆除建築時,那些建材將再回到廠商之手,供未來繼續使用。
在招標階段,芬洛市府也要求廠商提供符合C2C認證的建材與傢俱。建築除了使用未經化學或有害物質處理的原材料和零件,也盡量以卡榫、木釘或天然黏著劑接合的工法,取代金屬釘子固定建材,以利將來拆除。當2016年建築物完工時,所有的建材、原料和零件,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材料護照(material passport),整棟市政廳就如同一個超巨大的原材料料資料庫(raw-material databank),存放40年後,再拆除供未來另作他用。
著重硬價值(hard value)的商業模式:降低成本,且讓成本成為投資的一部分
蓋一座很「綠」的大樓,並不意味著要花很多錢。相反的,芬洛市府團隊使用比過往還少10%的預算就完成了案子,還將操作成本壓低至一千七百萬歐元。除了用40年來分攤九百萬的資產成本,由於採取「材料銀行」而非購買物品的商業模式,所有建材、原料和資產,尚能在40年後拆除轉手後,為市政廳帶來至少10%的剩餘價值(室內建材約有5%,傢俱約18%),而非一般公家機關在將原料和物品報廢處理後就一毛都不剩了。也因為改變價值認定方式後,建築物之剩餘和經濟價值提升,有利和向銀行申請貸款。由此看來,市府不僅成功用創新的商業模式降低成本,也將資產成本轉化為對未來投資的一部分。
「以人為本」的軟性價值(soft value):人的健康、生產力與流動才是重點
除了有形價值,芬洛團隊更看重的,是那些無形的價值,像是市府員工「健康」與生產力的關係。他們發現,若能有效降低芬洛市府九百名員工1.5%的生病機率,不僅整體的公務生產力可隨之提升,也可降低病假與醫療支出的經費。根據估算,這相當於一年七十萬歐元的價值。然而,過往人們計算建設一棟建築時,卻很少會將使用者的健康納入考量。同樣難以用金錢衡量的,尚有實踐C2C哲學以及在基層教育中融入C2C理念,為芬洛帶來的人的身心狀態改變、公共形象和名聲。過往,地處偏遠的芬洛很難吸引到遊客、考察團或投資者前來。如今,她卻儼然成為林堡省的C2C研究、商業與教育重鎮,為整座城市帶來更多人潮與錢潮。
 
除了屋頂延伸到溫室的煙囪旁(圖左)以外,芬洛市政廳大樓的室內,亦有某些樓層是種滿植物的綠色牆(圖右),不僅協助淨化空氣,也提升室內氧氣含量。(圖片來源:©陳亮宇攝影)
芬洛市政廳(City Hall Venlo)的設施與功能
綠色外牆、空氣淨化與流通
市政廳北面和東北側是佈滿外牆的綠色植被,超過100種植物生長在此。除了景觀視覺的效果外,綠色外牆的功能,首推淨化來自高速公路和鐵道飄來的塵埃與顆粒物。根據檢測,這兩片外牆協助吸收空氣中約30%的硫和氮氧化物,讓空氣品質至少改善了三分之一。同時,整片植被亦扮演隔絕層的效果,天氣熱時可以隔絕熱,天氣冷時可以隔絕冷,協助大樓維持恆溫。
 
建築物的北面和東北面是綠色的植披外牆,協助過濾來自高速公路和鐵道的空氣。(圖片來源:©陳亮宇攝影)
溫室與室內空氣調節
市政廳南和西面是整片的落地窗,供陽光進入大樓。西南角的空中花園兼溫室,是重要的溫度調節站。從屋頂煙囪和溫室獲得的熱,可以經由管線傳輸到整棟樓。由於光線充足,低樓層基本上不需要額外使用人為照明設備。
 
芬洛市政廳大樓的室內空氣循環與流通示意圖(左),以及大樓西側和南側的整片透明外牆,供陽光照射入內(右)。(圖片來源:©陳亮宇攝影)
太陽能與熱能儲存系統(TES)
日光是市政廳主要的能源來源。市政廳屋頂和各樓層窗邊鋪設的太陽能板,是應整棟樓的主要來源。此外,市政廳也採用熱能儲存系統(thermal energy storage, TES),將日光照射帶來的熱能儲存起來以供調節之用。

芬洛市政廳大樓的能源來源與熱能儲存系統示意圖。(圖片來源:‎City Hall Venlo, more than merely sustainable
水資源的蒐集和利用
市政廳屋頂會將收集的雨水導入綠色外牆供澆水之用,以及地下儲水空間。此外,大樓設置了不同管線,茶水間或洗手台流出來的水,將流至水生植物淨化池,過濾完成的灰水(gray water),則會流至廁所沖水的管線,等於再次利用水資源。

芬洛市政廳停車場旁的水生植物淨化池,發揮了天然過濾器的功能。(圖片來源:©陳亮宇攝影)
親近自然與生物多樣性
就建築與自然的關係而言,大樓貼心地為小動物們(例如蜜蜂、野兔、松鼠、鳥類)設計了許多活動空間。

芬洛市政廳建築南側的綠屋頂,是許多小動物的棲息之地。市府導覽員說,他們曾經不只一次目睹老鷹飛到這裡來找食物,看來這片草原應該已融入自然景觀了。(圖片來源:©陳亮宇攝影)
以人為本的有趣設計:開放、彈性、鼓勵互動的空間
除了能源與資源利用,更值得外人觀摩的,是市政廳諸多的人性化設計。首先,市政廳開放給所有市民和社會大眾,包括純粹因路過而想入內參觀的民眾。市府認為,一棟公家大樓就該真的是公家的,而非限制給在這工作的公務員。因此,即便你將這裡當作是社區讀書館,跑進來佔張桌子、在沙發上休息,使用茶水間和廁所等等,都是沒問題的。
就空間使用而言,除了一樓供民眾洽公的櫃檯和六樓市長辦公室,所有樓層的座位都是不固定的,公務員可隨時依照心情更換樓層、桌椅和鄰居,桌上電話也可隨時設定轉接分機。這樣的設計,讓不同部門公務員有多認識彼此的機會。此外,雖然芬洛市政府有九百位員工,市政廳可供工作的座位卻只有六百個。考量到同時間總有人休假、有人外出或在會議室開會等等,這顯然是最妥善運用空間的作法。
整棟大樓唯一的咖啡廳和餐廳區,位於大樓的中間(5樓),鼓勵不同樓層的人都能增加走動次數,確保身體健康。同時,大樓設置許多交叉的樓梯,無形中增加人們在走動期間和他人互動的機會。順帶一提,5樓的戶外陽台,也是整棟樓唯一可以抽菸的地方!
此外,芬洛市政府大幅減少紙本作業,增加e化系統的服務範圍,不僅減少公文和資料歸檔的麻煩,也從減少列印和影印中節省了不少資源。
 
芬洛市政廳的樓中花園(左),以及一樓酷炫的藍光廁所(右)。之所以用昏暗的藍色燈光,是當初曾有人利用大樓廁所施打毒品,而且昏迷在裡面,直到數小時後才被人發現。為避免再發生類似的事情,市府決定讓公共區塊的廁所採用昏暗的藍光,看不太清楚,民眾便無法在廁所裡面打毒品了。(©陳亮宇攝影)
結語
值得交代的是,芬洛市政廳本身並沒有達到百分之百的能源循環。市府的解說人員強調,這棟建築雖然根據C2C的原則設計,但並非以獨立達成能源、資源和物質循環為終極目標。相較於這點,芬洛市府的初衷,是透過一棟建築的設計與建造,促使人們改變思維,想想如何處理人與自然和經濟價值的關係。現實中,他們的確翻轉了傳統的價值認定和商業模式。不過,也是因為政府和企業共同合作,克服既有建築和採購法規等限制才能成功,這樣的案例不見得能複製到所有大樓的興建。因而,與其觀摩市政廳大樓的設施與功能,不如學習芬洛市政府如何活用一棟大樓,表現出對人和自然的關懷。
由於位處國土邊界,加上沒有研究型大學在此,使得芬洛即便是物流運輸中心,卻和許多城鎮一樣,面臨了青年人口嚴重外移的難題。如今,芬洛找到從搖籃到搖籃和循環經濟作為其發展特色,逐漸從產官學在國際打響知名度,也為本來寧靜的小城帶來些許活力。坦白說,若不是來參訪這棟市政廳,筆者和許多在荷蘭生活多年的朋友一樣,未必會大老遠跑一趟芬洛。看來,這棟市政廳為其帶來的名聲和影響力,確實難以用有形價值來估算呢。
註1
最終Kraaijvanger Architects事務所從參與投標的50多家廠商中脫穎而出,接下該棟建築的設計任務。
延伸閱讀
材料護照和循環營建:要翻轉產業,先翻轉思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