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夫特理工大學產品互動設計(TU Delft Design for Interaction)碩士學程:課程規劃與產學合作心得,以及台荷設計教育的經驗比較


台夫特理工大學的工業設計(industrial design)研究所,共有(1)產品互動設計Design for Interaction(DFI) ,(2)策略產品設計Strategic Product Design(SPD),以及(3)整合產品設計Integrated Product Design(IPD)等三個碩士學程。DFI專注於使用者與產品的互動經驗,SPD學程著重在思考產品在市場上落地的計畫,IPD則專注於對科技的掌握以及讓產品的量產與製造的可行性 — — 三個碩士學程分別專注於產品設計中不同階段的挑戰。三個學程都是兩年制碩士的制度,碩一的學程有些系有所重疊行性。以下,筆者聚焦自己就讀的產品互動設計(DFI)學程,分享她的課程規劃、教學風格,以及筆者觀察到該學程在設計領域的教育特色,以與過去在台灣受教育的經驗作比較。


系所課程規劃

圖1:TU Delft 互動設計(Design for interaction, DFI)課程規劃。(圖片來源:取自2019年系所網頁)


TU Delft工業設計學院中的互動設計(Design for interaction),是屬於人機互動(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HCI)的科系,而Delft對於這個科系的定位包含人與物件(可以是產品,可以是展覽的展品)的互動,人與場域的互動,或是任何「介質」促使人與人的互動。這個科系畢業大多的出路包含,使用者經驗設計師(UX Designer),使用者經驗研究員(UX Researcher),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er),UI設計師等。而在學校課程方面,荷蘭的學制為Quarter,一個學期有兩個Quarters(如圖)。互動設計碩士第一年的課程皆為必修課,Q1及Q2主課為探索互動(Exploring interaction),另也有情境脈絡與概念化(Context and conceptualization),及產品使用體驗(Product Understanding, Use and Experience),作業較多為個人作業;Q3及Q4主課為產品易用性與使用體驗評估(Project Usability and User Experience Assessment in Design)及科技互動設計(Interactive Technology Design)皆為團隊作業 。

DFI 一個班上有45%是國際生,一班有一百多人,主課的project大多是分不同教室讓Coach 各自分組討論 。另也有思辨課程DFI Research Methodology,為論文寫作暖身。除了在設計能力的培養外,也有管理碩士生涯課(Manage your master),要學生思考自己的過去與現在,思考未來職涯發展的方向,得以安排碩士的課程。


教學風格

國內外教育經驗的差異:讓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高度自主與自由的教學,讓學生找到學習的動機,比直接安排課程更有效。

工業設計學院通識課(IDE Academy)是設計系碩一必修的工作坊課程,每周三提供2–4種為期一天的課程,內容十分廣泛,除了設計能力專業的課程之外,也有管理及個人成長的課程,包含App Wireframe時間管理,團隊合作,Machine learning如何應用等等,在知識多元與科技發展快速的環境下,讓學生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課程。在這樣「抓週」方式的學習中,感受到自己接觸一個新領域後有興趣就會在投資更多課外時間閱讀相關資料。這樣的課程後我感受到自己的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促成自學的動機。在設計研究所學生,每個人來自不同背景,也有不同的未來目標,在這樣的課程規劃下,大家都可以有所成長。

DFI碩士學程第一門主課是探索互動(Exploring interaction),在個人的專案(Project)中,探索互動設計,也是對於設計師培養獨立探索出自己的設計研究方法的訓練。以前在提設計方向時,在一開始的發想多少會以 “What” 和 “How” 開始想;而這次是從 “Why” 開始,從Context中觀察人、物、環境的互動和脈絡,才開始想他們需要什麼,最後才是用什麼手段來達成這樣的需求。有點像是心理學中由上而下(Top-down)和由下而上(Bottom-up)的不同,當設計的途徑是Top-down時,設計者心中會有一個目標雛形,然後試圖達到這樣的雛型;而Bottom-up 比較像是先廣泛蒐集資料,讓資料共振出洞見,最後才逐步提出設計,這門課的進行方式就是偏向bottom-up的途徑。


“Let the context guide the problem, not problem guide the context.” (讓情境引導問題,而非問題引導情境)
在這樣Buttom-up的設計過程中,學生常會對自己的提案產生許多質疑與不安,因為過程中會對於設計的產出充滿不確定性。在這門課中是以個案輔導的方式,會有兩個老師(Coach)帶領,每週跟兩個老師輪流開會。在荷蘭,比較少有Coach幫決定設計的走向,Coach的定位比較像是輔助和提問的角色,在討論過程中,老師不會直接的告訴學生下一步該怎麼做,而是問學生,你會怎麼做,下一步的研究目標和假設是什麼,然後討論什麼是有效的執行方法。這門課非常重視要讓設計到場域中做使用者測試,而且非常注重我們對於測試後的批判思考,觀察是否達成設計目標,如何改進等等。做出假設,去田野中測試求證,然後導出解法,是每個學生必經的鍛鍊過程。

做探索互動課的專案的壓力不小,有些同學在過程中瘦了好多,有些同學在學期中就退選了。在每周的coach meeting中總能討論並思考研究方向,曾經在研究過程中的錯誤假設而迷失探索方向,最後在反思整個設計的脈絡後才找到最後設計的定位。這門課訓練的除了設計實作,獨立進行研究的能力,找尋自己的熱情和能量來源也十分重要。


重視設計發展過程反思,而非只評結果的教育
Delft非常注重設計發展過程的反思,而不是只評設計最後的結果。學校設置有放草圖跟過程模型的倉庫,老師會來看大家的設計過程做最後的評分(圖2)。有別於以往在國內的學習經驗,這邊的設計教育不是在一開始就定下以得獎為目標,通常是專案結束後剛好有符合主題才去投稿。自己最近在分析自己過去作品時發現,自己有得獎的作品其實過程不一定很豐富,大多是小的容易快速被理解的點子,比較能在國際比賽的最後呈現時快速取得評審目光。設計的學習跟其他學科不同,如果設計教育只看結果,而忽略了過程,其實是非常可惜的。我認為設計科系與其他學科不同,並不是讀書考試最後得了一百分,就是個滿分的設計師。因此比賽得獎對於學生來說,其實應該屬於附加價值而非設計目標。

圖2:Exploring Interaction 過程模型倉庫: 將製作過程的草圖本、模型放入倉庫,列入評分項目。(圖片來源:©Dora Ho提供)


一年的學習經驗讓我感覺到很大的衝擊是,當我們汲汲營營往比賽努力,以得獎為目標的同時,荷蘭的教育並不是只看最後的成果,甚至在求職時,在CV上列著國際獎項得獎經驗時,學校的CV check很老實的建議我,這個地方公司其實不在意。這或許也說明了為什麼荷蘭的教育這麼注重過程,因為獎項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學校或是學生評估這階段努力的KPI之一,思維模式才會跟著學生一輩子。在教育評鑑裡若著重在比賽得獎數,可能造成學校以得獎為目標來規劃課程。對設計思維的培養應更學習更重視過程的教育,讓設計思維的訓練更紮實。在荷蘭學到的是,設計得獎只是一個附加價值,最重要的是發展過程所學到的經驗和思考模式。


師生、生生間的平等的對話
荷蘭學生非常積極問問題,除了老師會回答,同學也會回答同學的問題──教學不是上對下,而是互相分享與成長(圖3)。剛開始對於同學的直話直說有點不適應,在台灣的我們傾向於委婉表達批評與指教;而荷蘭的風格,就是直話直說,對事不對人,針對問題做討論。一次上課時遇到有爭議的地方,同學舉手指正老師的課程內容,老師們也很開放的和學生共同討論,最後理出結論與改正。而在期中期末的總提報,並不是以Coach為主的提問和評語,而是以班上同學舉手發問為主的Q&A,在最後Coach才會針對每個人的項目作個別的評語和討論。老師也鼓勵我們多提出問題,無論喜歡或不喜歡,給與同學看法上的回饋都能互相成長許多。不難發現歐美的同學很勇於提出問題,常常正中要點的提出聰明的關鍵問題,很多時候筆記裡記的都是同學提出來討論的而非老師上課所教授的,在這一年裡,同儕之間的互相學習對我而言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圖3:同學互相討論彼此的研究計畫。(圖片來源:©Dora Ho攝影)

以互動測試為主的模型製作,而非美觀與製造導向
DFI的課程中,相較於在台灣讀大學的經驗,對於模型外觀並沒有從前對模型細節與精緻度的要求──只要達得到互動測試研究的目的,就是好模型。同時課堂的老師也鼓勵材料資源回收,如果有前人留下來用不到的材料,都可以拿來做最終模型。一學期下來,學到的是如何用最快速、低成本的方式迭代測試設計的互動、在短時間有效率地蒐集設計所需得到的資訊,在使用者測試及觀察後快速蒐集洞見。在ITD課程中,在專案開始時,每組定義一個問題和使用者,每周一提出一個新概念,而周五是做出互動模型測試使用者的反應。每周的概念發展可以是全新的假設,也可以建立在前幾周的測試中得到的結果。相較於以往發展設計的方式,這樣建立在使用者測試經驗上的互動設計,可以更貼近使用者的真實使用行為和想法,在概念發展上也較多元。


有行銷概念的論文寫作
相較於國內在寫論文時,較多是以個人興趣或是研究室方向為主來決定研究題目,在荷蘭的Context and conceptualization課程中,訂定研究題目時,就先考量目標族群是誰,他們想看什麼?以觀者的角度來「設計」論文,學到的是User-centered design也可以應用在論文寫作。


產學資源

產學合作機會多元的環境
TU Delft的產學合作資源豐富。學生在課堂及課餘活動或是實習階段,皆有許多接觸公司企業真實設計案的機會。學生會也時常舉辦與公司合作的專案,讓學生申請報名參加。DFI Trip是由DFI學生會舉辦的活動,以接案的方式與公司談合作來補助團隊的差旅費,讓學生有機會接觸不同國家的設計工作,也體會當地的文化。今年的DFI Trip飛往芬蘭,到當地與公司合作進行設計 。

本次共合作兩間公司,在公司做兩整天的案子。設計挑戰由公司訂定,而大多數團隊都會在緊湊的節奏中發散收斂,並在一天內提出設計提案。設計專案的內容因簽屬保密合約不方便分享,但可以分享一些設計的過程。在公司進行專案時,我們用了許多創意領導(Creative Facilitation)的技巧來分析企業給的問題,並領導設計團隊的創意發想。在接收到企業提供的問題時,我們會先進行一小段訪談來更了解這個問的脈絡,並且從原始問題(Problem as given),經過團隊的討論與分析後成為重新定義的問題(problem as perceived)。這個過程其實是設計中很重要的階段,因為很多時候企業並不清楚自己遇到的真正問題是什麼,痛點是什麼,才受限於現有的難關。如果要比喻的話,就像是福特當年在大家都騎馬的年代,設計出汽車時的過程:假若他問了大家你們需要的是什麼,大眾會說我需要一匹跑更快的馬。如果福特沒有重新定義問題,他很可能會設計馬飼料設計馬的鞋子等等,來增加馬的動力;但就因為他發現問題不再馬跑得太慢,而在於大家需要從A點到B點的通勤時間縮短,才思考出汽車的概念。

本次合作的公司有KONE電梯公司,以及Zalando電商平台。KONE是一間電梯公司,主要做電梯,手扶梯及門禁系統。公司內部主要有三個設計團隊,產品設計(Product Design),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使用者經驗設計(User experience design),也另有使用者經驗研究(User Experience Research)團隊。在開始設計活動前一天,公司實習生安排參觀當地的博物館,並體驗KONE博物館設計的電梯搭乘。Zalando是一間網路電商公司,其旗下有約2000個服飾品牌,在赫爾辛基的員工共有100位左右,另在德國設有公司及主要的設計部門。DON’T JUST WORK, PLAY! 是公司的Slogan。公司文化非常活潑,辦公空間設計也非常有趣,在演講廳有盪鞦韆,撞球桌,和玩具手槍,可以感受這邊認真工作認真玩的公司文化。

專案結束後,客戶對於我們的設計想法非常重視,感覺得到兩間公司對於學生的想法非常重視,也邀請了公司中重要的人物來聽最後的發表,也提出許多在執行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一起討論。雖然我們的設計可能沒辦法短時間就上線,公司告訴我們無論是最後的提案,或是這些過程中發想的點子(便利貼中的想法)對他們來說都是很重要的input,對於設計團隊來說也是重要的靈感來源,最後也獲得公司對我們短時間內對於問題分析深度與想法的肯定。

圖4:Case Trip 與赫爾辛基電梯公司產學合作討論過程。(圖片來源:©Dora Ho提供)
圖5:Case Trip 於赫爾辛基團體照(由互動設計學生會Infuse 提供)


結語

在荷蘭讀互動設計,自己對於做使用者體驗設計與使用者研究的能力提升了許多,也累積了一些使用者經驗設計在硬體、軟體中的專案方面的實務經驗。雖然在做專案過程中,由於對設計方向的高度不確定和老師給予的高度自由而感到不小的壓力,但想想這也才是做使用者經驗研究的樂趣。如果研究前就知道結果,那就不好玩了阿。在荷蘭學設計,感受到的是老師給予學生的高度自主。記得新生入學時,系主任的演講說到:我們沒辦法定義你想成為什麼樣的設計師,但一旦你有想法,有目標,我們有資源讓你程為你想成為的人!如果有興趣的換可以參考下面覆的申請條件,TU Delft設計系收的學生滿廣的,很歡迎不同科系的學生來讀。而筆者就讀的DFI,同學中有來自管理,材料,工程等科系。SPD則是對於品牌策略和規劃有所專精。IPD有學習到較多工程的技術,較建議有工程背景的學生報考。詳細的科系介紹可以上官網上看系上製作的介紹影片。

三個系的介紹影片:MSc Programmes of Industrial Design Engineering explained
系館資源介紹影片:TU Delft – Industrial Design Engineering [Virtual Campus]


附錄:申請條件
https://www.tudelft.nl/en/ide/education/master-programmes/

附錄:申請準備

申請所需準備。(圖片來源:取自系所網頁)


必備文件:大學畢業證書,英文成績,動機信,履歷表,推薦信兩封,作品集(限30頁)

必備文件詳見:https://www.tudelft.nl/en/ide/education/master-studies/msc-design-for-interaction/admission-and-application/non-dutch-bsc-degree/

作品集規範詳見:https://www.tudelft.nl/en/ide/education/master-studies/msc-design-for-interaction/admission-and-application/non-dutch-bsc-degree/portfolio-require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