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wede 社區的設計鳥瞰圖(圖片來源:https://merwede.nl/)
想像一下,社區裡有讓孩子們能跑跳運動的公共綠色空間、有提供休憩的社區花園,在這裡爸媽不必擔心會有過快的車輛呼嘯而過,或突然一台機車從巷口竄出。早晨與傍晚當民眾通勤時,騎著共享單車前往附近的火車站、輕軌站來回。一個不鼓勵民眾開車的社區該如何設計呢?開發者如何說服大眾這區域禁止車輛通行的呢?這樣的社區能達到永續環境的目標嗎?
前幾天跟荷蘭當地友人在吃飯時聊到了買房議題,提到我們住的城市烏特勒支(Utrecht)附近正在開發一塊「無車社區」:這社區將座落在市區不遠處的默威德運河區(Merwedekanaalzone),也將是當地市政府政府在經過多年研究評估後,相當有野心地想要打造一個應用人本交通、能源中和等概念的永續城市典範。
廢棄工業區搖身成為充滿綠意的無車社區
默威德運河區原是一片24公頃的舊工業區,距離烏特勒支市中心和中央車站大約十分鐘的腳踏車車程。隨著市區的擴張,工廠紛紛被遷至更遠的市郊,在這塊舊工業區逐漸沒落之後,市政府決定在接下來幾年逐步開發它,以緩解目前烏特勒支已建成區域供不應求的住房需求。根據規劃,這裡將會有數千套新房屋、辦公大樓和提供餐飲等服務的商業空間。開發完成之後,這裡約可容納12,000名新遷入的居民。當然也有新的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以提供給日益增加的住戶數量。
除了在這塊地上興建更多的住房,烏特勒支市政廳的目標更遠大,包含建立低碳無車社區、野生動物友善環境等等。從計畫書中可以看到,Merwede社區的目標是作為一個「居民生活空間內沒有汽機車活動」的社區。
集中生活機能的社區生活圈,作為人車分流的配套
首先,達成空間上基本的生活區塊劃分是重要的一步,靠近大馬路的基地外側是屬於辦公商業的一區,相反地,遠離大馬路的地方則設計作為住宅區──住宅大樓和平房位於基地內側,並且更靠近運河。同時,各項公共服務、設施和住家的距離盡量靠近彼此,讓孩子們上學的路徑盡可能地縮短,使得各點之間無論是徒步、或騎自行車都可以輕鬆到達。
第二,透過空間上針對商業、住宅區域的劃分,可以進一步將基地內的交通做出車種分流。由下圖可以看出:最為密集的粉紅色的人行道路(左一)讓行人能輕鬆且無礙地穿越整個社區基地;為了保證住戶日常通勤的便利性,紅色橙色的自行車道、自行車停車場(左二)以及綠色的大眾運輸(左三)被安排以適當的距離設立、作為配套系統,讓住戶可以利用自行車快速地到達公車或火車的轉乘點。
這樣人車分流的交通設計,打破過去總是以車為主的思考模式,也改變傳統上一條馬路有行人、機動車互爭空間的作法。Merwede社區的路網使用者以行人和自行車族群為重心,這裡將不會看到在寬敞的幹道上僅有汽機車馳騁、行人無助地被擠到一旁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綿密的自行車道和人行步道。屬於行人和自行車專用的獨立路線讓使用者不用忍受噪音、廢氣和不安全的緊張感,更確保小孩、老人和身心障礙人士等用路人平等地有同等的機會使用街道,也令低層樓的住戶們享受沒有窗外車流打擾的健康宜居空間。
讓民眾開始習慣無車但依舊便利的交通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為了降低民眾對於汽車的依賴度,住在Merwede社區的居民無法將自家的汽機車直接駛至家門前,必須要將汽車停放於附近的地下停車場,再透過自行車、步行完成回家的最後一哩路。如下圖中可以看到的,可供機動車停駛的道路(黑色線條)以及停車場(圓形P字符號)僅位於部分辦公大樓之間,是社區中少數為汽機車提供服務的道路。
此外,市政廳甚至在計畫中要求社區中每一戶數對應的停車位數量只能有0.3個,這是什麼意思呢?這代表在這社區內大約是在三戶人家中才有一戶被允許申請社區的一格地下停車位;至於其餘沒有申請到汽車位的民眾,只能把車停放在社區基地外圍的收費停車場。同時,為了鼓勵民眾轉而使用自行車,市政廳更進一步在Merwede社區內提供大量且免費的自行車車位,且將這些自行車停車位劃設在各戶住宅的大門附近,以提升可及性。
儘管絕大部分區域是不允許機動性車輛通行的,某些程度上社區仍有做出妥協,例如餐飲業的進貨、搬家車道或大件物品的貨運,以確保日常生活中的便利性。Merwede社區內也設置數個24小時的自助包裹取貨站,甚至包含了冷藏系統。每天物流人員統一將包裹放置在此等待居民隨時可以來領取;政府也鼓勵荷蘭郵政(PostNL)和物流業者改用電動貨運自行車等替代方案來取代貨車。另外,假如居民有遠程的用車需求,地下停車場有共享汽車可以租借。
充分運用空間特性,達到生物友善與能源自給
除了減少自用客車的使用降低碳排之外,Merwede也將注意力放在社區內的動植物生態保育上,尤其是沿著運河周邊的動植物生態系。在規劃報告可以看見那些為了提升生物多樣性的努力,從公共空間到私人住宅的庭院以及屋頂、窗台和建築立面上的綠植牆系統都由大量的綠色植栽延伸到每個角落。此外,從設計沿著水道的親水空間、廣場上深淺不一的蓄水池、由不同樹種組成的園林景觀,甚至在建築立面上安置鳥類築巢石,這些都是為了可以替生活在這區域內的小動物製造充分的棲地空間,針對那些在基地調查階段所發現的蝙蝠、雨燕、麻雀、刺蝟,以及蜜蜂蝴蝶。
Merwede社區內的大樓屋頂架設許多太陽能板和屋頂綠化,以達到住宅開發政策上的能源中和(荷語:energieneutraal)目標(註1)。最特別的一點是,Merwede因為具有鄰近運河的地利之便,將鋪設全荷蘭規模最大的冷熱水儲能系統(荷語:Warmte Koude Opslag):在夏天水溫高時抽取河水儲存,等到冬天時加熱為室內供暖;反之,冬天時抽取低於7°C的冰冷河水存放到夏天,冷卻後透過建築物內的管線繼續為室內降溫。透過這樣的設計,在每年氣溫高低一來一往的變化下,可以減少加熱、冷卻的能源耗損和費用,還可以降低夏天城市內的輻射熱,在熱浪來襲時保持較宜人的溫度。
Merwede的目標,是作為給未來的無車社區的範本
Merwede這個計畫在2022年年初得到市議會第一階段的工程批准,預計將在2023年開工,並且在兩年內邀請居民入住。然而,目前在這塊基地上早已有約1000名的住戶和商家進駐,並且有更多的民眾正引頸期盼它未來的發展,考慮著未來是否有機會能搬進這一社區。此外,許多城市的開發商、規劃師也關注著它的發展,因為無車社區、人本交通設計以及友善環境的理念早已被推廣多年,正需要有更多以社區空間為尺度的實務案例去實踐它。
當第一次聽到Merwede的無車社區計畫時,相信大多數台灣人幾乎難以想像這樣的社區會是什麼景象。尤其是在台灣城市出生長大的小孩,馬路在大家的印象中便是「虎口」,無論何時幾乎都是滿滿的汽機車、公車和貨車在柏油路上互相卡位。行人不可以在街道上奔跑嬉戲,不可以偏離人行道等種種從小到大的告誡言猶在耳,更沒有什麼舒適在馬路上騎腳踏車的體驗。儘管越來越多城市規劃視「一刻鐘城市(註2)」(15-Minute City)、可步行城市(The Walkable City)為永續發展策略,多數的臺灣市區道路沒有適當的人行步道與綠帶,使得人們總是對於步行或騎單車興趣缺缺。有Merwede無車社區為例,也許在未來在遇到老舊工業區轉型、土地重劃、都市更新的規劃時,期待臺灣的開發者可以運用人本街道的設計,讓無論是居民或來訪遊客都能感受到生活空間的安全與舒適。
註1:能源中和房屋的特色是盡可能地降低所需的能源消耗,並同時生產一些所需能源以保持其永續性。
註2:一刻鐘城市是一個都市規劃的概念,其目標是讓城市社區的居民都可以在步行或腳踏車路程可及的範圍內,滿足食衣住行育樂等大部分日常所需的服務。
參考連結
Merwede的介紹影片(荷蘭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Ck9vMOk5iU
Merwede的官網(荷蘭文、英文):https://merwede.nl/about/eng/
Merwede的規劃報告(荷蘭文):https://merwede.nl/wp-content/uploads/2021/10/Stedenbouwkundig-Plan-Merwede-7-oktober-2021-gecomprimeerd.pdf
*本文為 Oranje Express 荷事生非與《想想論壇》合作產出,原文連結為:「荷蘭無車社區──Merwede以人為本的永續計畫」;經原作者和《想想論壇》同意轉載文章後刊登,未經特定授權許可不得轉載。
內容企劃&文字編輯:林千毓、陳亮宇。
我也叫做李沛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