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族的第一和最後一哩路:很荷蘭的BiTiBi模式

荷蘭鹿特丹火車站的腳踏車通道。(圖片來源:Rijksoverheid, CC0, via Wikimedia Commons)


還沒來荷蘭之前就聽說了「平均每位荷蘭人有1.3輛腳踏車。」為什麼一個人會需要一個以上的腳踏車?我問了在荷蘭長住的朋友之後得到解答:由於荷蘭人習慣搭乘大眾運輸通勤(尤其是火車),從家裡出發到火車是騎一台腳踏車A,把腳踏車A停在火車站之後,搭乘火車到另一個城市,並再騎另一台腳踏車B到上班地點,下班後的行程則倒過來。聽起來有點麻煩,畢竟大部分的台灣人已經習慣通勤以一台機車汽車直接 door to door,但這樣的通勤模式對城市來說造成不少困擾,而荷蘭用低碳的方式解決了「最後一哩路」的問題。

(註:最後一哩路(Last Mile)指的就是從你家大門到大眾運輸之間的那一點距離。)

BiTiBi 是計畫 Bike-Train-Bike的簡稱,顧名思義就是「搭乘火車x使用自行車」的排列組合,盡可能取代原本一路開著自家車的通勤方式,並同時增加除了公車之外更便宜低碳的選擇。在歐盟境內的四個國家的不同城市中推行節能高效的無縫運輸,從2017年開始實施到2020年做檢討。一些BiTiBi的預期效益有減少PM2.5等粉塵的排放、減少二氧化碳,提供更健康宜居的城市。

以荷蘭來說,作為一個模範BiTiBi 城市,從1990年代就有荷蘭鐵路運營商(NS)的官員注意到民眾的使用需求,以至於從1999年開始投資車站周邊的自行車設施,不僅是停放的位置要足夠多,甚至讓旅客可以直接從停車場停完車之後走連通道到車站大廳,或甚至直達月台(在荷蘭有些小站是不用過閘門的)。在2003年,NS推出與火車相搭配的公共自行車OV-Fiets,像現在台北捷運旁也必備的Ubike一樣,創造一個可以讓人無縫接軌的通勤模式。於是越來越多人加入腳踏車的行列,目前,有42%的鐵路乘客是騎著腳踏車來到車站的,而荷蘭國鐵也在設置了平均每個車站1000個腳踏車停車架。鼓勵騎腳踏車來車站的好處還有一點就是腳踏車的體積小多了,不用在市區最熱鬧的地方浪費土地蓋巨大的汽機車停車場。例如在2020年,荷蘭Utrecht的中央車站底下有個全球最大的自行車停車場完工,是一個足夠容納1萬2500輛自行車的三層樓地下腳踏車停車空間,而且提供前24小時停車免費,超過後每24小時是1.25歐元,但這完全不影響每天下班後會來把腳踏車騎回家的通勤族。

最後,這個BiTiBi 計畫確實在不同城市都收到了同樣對於「火車x自行車」正向的肯定,無論是來自用戶還是政府官員。從最終的報告書中,我還發現有些有趣的數據和小結,例如:

1. 在荷蘭,共享自行車系統OV-fiets 花了八年達成收支平衡 (投資成本高、需要硬件和維護)。

2. 在比利時,有10分之3的用戶表示:如果沒有共享自行車,將不會乘坐火車。

3. 比利時的共享自行車運營商Blue-bike 利用社群媒體的力量進行推廣獲得成功,要打造便捷、酷炫等吸引人的形象給自行車。

4. 在英國,共享自行車吸引了新的鐵路使用者進行在非高峰時間的休閒旅行,這時段鐵路運營商的邊際收益最大,因為這些額外的乘客的邊際成本為零。

5. 在丹麥,由於哥本哈根的列車上有多餘的運輸空間,所以他們決定提供免費的自行車運輸給乘客,這讓他們的營收額外增加了700萬歐元。

6. 保持品質好的自行車路線很重要,由於這些基礎設施是由地方當局提供,而能為基礎設施共同籌資 aka. 合作夥伴關係 是一個挑戰重點。


是否覺得BiTiBi很酷呢!?有興趣的朋友,可參閱他們家網站獲得更多資訊喔~


BiTiBi 計畫網站
BiTiBi – Nederland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